把希望“拢”起来
发布时间:2012/8/5 13:41:00 作者:林晨 浏览量:545次
图为新改扩建的都户明德小学的音乐教室,教室里拥有钢琴等乐器
“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,我们已经具备了改变山区教育的条件。再也不能让咱们的孩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了,再也不能让咱们的老师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无奈地坚守了,再也不能让咱们的山区人民因为没有知识而贫穷下去了!”一年前,在进行石家庄山区扶贫攻坚调研时,中共河北省委常委、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说。
经过有关部门的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,石家庄市“山区教育扶贫工程”于2011年启动。该市将工程写入“十二五”规划,并出台了实施方案。方案确定覆盖范围包括西部山区6县的45个乡镇,全部人口为600754人,其中小学生33835名,初中生、高中生各有16000多名,从去年初开始,利用2至3年时间,将其全部转入有食宿条件的中心小学及城镇初高中上学。
孙瑞彬认为,现在的山区扶贫开发进展始终不够理想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山区农民的文化程度低,难以接受新的发展思维,也不敢走出祖辈居住的大山。而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,就是要采取各种办法,把山区的孩子接出来。其理想的“路线图”是:小学生可以集中到交通比较发达的村庄或乡镇,初中生集中到县城,实行寄宿制,困难家庭的孩子全免费,一直管到上大学。考不上大学就上职业学校,学一门技术,如果将来在城里找一份工作,安家置业,再把老人接出来,这家人就脱离贫困了;即使不在城市就业,掌握一些现代农业科技,再回农村务农,也能带动周边群众致富。
作为“改变山区60万人民群众命运的大事”,仅仅一年的时间,这项工程给太行山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与希望工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同,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投入的主角,社会各界、港澳台侨溪流入海,破旧落后的小学校正在被一座座拥有音乐室、电脑室、实验室的寄宿制学校取代,一双巨手正在拢起希望的“火星”,聚成爱的火焰。

